在这么多年的教育生涯中,看到和听到最多的问题:编程太难、这个代码写不出来、学了以后就忘了
而这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: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,对于编程而言,存在重大问题
编程的本质是编代码,而代码是敲出来的!而大多数应试教育中,对上机代码的要求则要求太低了!
1. 学了四年软件专业,“水仙花数“都不会写,课设毕设全部花钱买
平时不学,期末背考点,课设抱同学大腿或者花钱买毕设这种情况,太常见了
2. 理论过于扎实,但上机动手能力却千里之外
“以下哪个不是C语言关键字“、“continue与break的作用是什么”、“do while与while循环有什么区别“这些问题可能对于在校生在日常学习老师的强调中,可以轻而易举的答出来,但如果写一个诸如”打印水仙花数“,”100以内的素数“的问题,大概率就出问题了,不是运行结果不对、就是运行不出来、编译不通过等等
3. 判断编程能力好坏,一直是不看重考试,而是看重动手能力!
大学时候,同学问你代码咋样:你说C语言考95,数据结构98,网络工程96…
当你毕业开始找工作踏入社会时候:
面试官问你:写一个冒泡排序,你想了想觉得没问题,结果半个小时硬是没调试出来…
后来开发岗找不到、找外包岗、外包岗也找不到、找测试岗,你抱着先进公司在跳槽的想法进入一家公司,后来发现进大公司就像温水煮青蛙,越来越习惯,早已忘了初衷
你步入社会后,公司准备启动一个新项目,领导问你:代码怎么样?
你深知这是一个提薪和提拔的好机会,你有两个选择:
自信的告诉老板,代码量丰富,问题不大
犹犹豫豫的说:可能够呛
于是,你每天加班,看各种技术书,恶补知识点,周末报了好几万的培训班
而你却不知,学习的目的不对,学习方式自然不对,只不过是在做无用功!
某BAT公司高管曾说,对于应届编程人才,我们更看重基础编程基础,主要是C/C++、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功底,而不是花太多时间去准备那些华而不实的时髦技术、反复刷笔试题、准备如何面试问答。
而我们大多人都忽视了基础内功的修炼,急于求成,渴望进入下一阶段,学习可视化、时髦技术,来麻痹自己。
而反观那些技术大牛,早年学习的方法,普遍都有一个规律,就是不会一直啃书从头啃到尾,而是学会一点知识,就上机尝试,敲代码实现,来巩固学习所得,这样才不会学了就忘,学完不会写代码。
于是,有人按照这个思路总结了一套方法,把知识点做了拆分,匹配足够的上机题,让你及时加工“意识”,巩固知识,效果显著,屡试不爽!